第45章 第 45 章

五日后。

荀氏壁大门开启,车队绵延,众多部曲护卫,往西南方向的难叶山而去。

阮朝汐坐在牛车小窗边,掀起碧纱帘,徐幼棠正在车外训诫面前三个年轻家臣。

“你们几个在云间坞苦练五年,已经住进南苑,只差正式录入名册。如今郎君又从京城回返豫州,能不能正式擢拔家臣,就在这几个月了。”

在他面前,李奕臣,陆适之,姜芝三个,默不作声地听训。

“这次应对历阳城那位的发难,按郎君的‘釜底抽薪’之计,先把高僧请出历阳城,搬来荀氏壁附近落脚。那位殿下不是拿‘高僧讲经’做幌子么,我们叫他的历阳城里没了高僧,各家女眷入城的藉口不攻自破。”

“法会开设在难叶山,距离历阳城超过百里,距离荀氏壁不到三十里。各家以护送女眷的名义,各自抽调部曲,数目远远超过那位殿下手里的兵力,且看他来不来。”

“这趟护送七娘和十二娘去难叶山听经,至关重要。你们就算拼了自己的性命不要,也要护送两位女郎安然回返。”

三人齐声应下,“是。”

坞门方向传来女子叽叽喳喳的说话声,荀七娘穿了身颜色鲜亮的胭脂色高腰长裙,肩头披了厚锦披帛,因为要登山的缘故,脚下踩一双高尺木屐,由女婢们簇拥着,前呼后拥地出行。

“你们几个吵死我了,我才不和你们同车,我找十二娘坐。”荀莺初和族妹们分开,径直走来阮朝汐的牛车前,跟车的荀氏部曲过去蹲下,荀七娘理所当然地踩着部曲脊背上了车。

她嫌弃族妹们吵闹,自己却也不怎么清静,“十二娘,难得出游,怎的穿得这么素净。”

阮朝汐看了看自己身上,新做的广袖海棠纹上襦,袖缘以银线暗绣梅枝,高腰长复裙,云霞色的织锦披帛,阮氏玉佩挂在腰间。

“这身不花俏,但也不算太素净。我自己喜欢。”

牛车已经在往前缓行,她借着映进来的日光打量荀莺初的气色,见她今日兴致盎然,精气神都回来了,她弯了弯眸,带出了隐约笑意。

“阿媗今日光鲜耀目,如初夏暖阳。可是有什么好消息?”

“没有坏消息,自然都是好消息了。”荀莺初笑吟吟掀开碧纱帘,愉悦地远眺山景。

“我阿父说,平卢王那种色厉内荏的小人,整日只敢龟缩在老巢里,定然不敢在光天化日下露面,他肯定不会来。这次去难叶山听经的,都是各家的小娘子,部曲们严密守卫山路,叫我出去散散心。”

阮朝汐耳边听着,不知怎么的,闪过五年前匆匆一瞥,在坞门下见到的张扬肆意的赤色身影。

毒蛇轻易不离巢穴,出则噬人。

五年前,平卢王曾经率兵奔袭七十里,意图攻破云间坞。事后却又不肯认,只说游猎经过。

这次他当真不敢来?

——

上山路上,眼见着挤挤攘攘,全都是豫州大小士族门第的车队。来的不只是各家小娘子,还有许多家的年轻郎君。

一来,许多郎君担负着护送家族姊妹的责任;二来,听说历阳城里的释长生大和尚在难叶山落了脚,这几日要开坛讲经,讲的是“佛家五戒,六道轮回。”

佛道传进中原不过百年,信徒众多,质疑者更多,许多士人特意赶来难叶山,只求当面辩明经义,去伪存真。

“这回来的人不少。我们家的九娘,钟家四娘,五娘,陈家六娘都来了。”

上山道上,荀莺初和阮朝汐商量着,”等下去了半山腰的法会会场,我们不急着挤去前排,先远远地听一听,若讲得精妙,就厚厚地布施香油。若讲得不好听,我们就当做是入山游玩,山里四处转几圈,早早地回程。”

阮朝汐想想不对劲,“如果我们一个觉得好听,一个觉得不好听,怎么办?我们是走还是不走?”

荀莺初傻眼了。“那就……就叫钟十二过来凑个数。不管走还是留,三个人总能定下。”

“他也来了?”阮朝汐探头往外望,还真被她瞧见了人。

缓行车队前方,几个衣冠华丽的年轻郎君纵马前行开道,其中一个打扮得格外显眼的,穿了身耀眼张扬的织金红袍,犀皮腰带,腰悬宝石长剑,看背影岂不正是钟十二郎?

“被三兄关了五天才放出来,要他‘静心思过’。憋狠了,出来就穿了身大红锦袍,斗鸡似的四处晃悠。哪有半分的静心思过。”

荀莺初指着背影笑了一阵,放小声音,“听说历阳城里那位凶神也喜爱红袍。阿般,你觉得那位今日会不会来?”

阮朝汐和她互看一眼,无人应答。

谁知道呢。

释长生大和尚讲经的地点,挑选在半山一处清涧边,荀氏家仆从别处采摘了几百朵莲花,从上游放入水中,慢悠悠地沿着清涧顺流而下,山溪里处处莲花盛开,俨然是佛家妙法地。

围绕着清涧周围,摆放了数百个听经用的细竹簟,附近临时搭建了十几处小木楼,供女眷使用。更远处的山里有几处凉亭,也早已准备好,防风的步障早早搭建起来。

荀莺初和阮朝汐选了一处清净的木阁二楼,距离有些远,看不清水边结跏趺坐的大和尚的面孔,好在水面传音,大和尚讲经的声音听得倒是清晰。

阮朝汐倚着木廊,手里握着一只新鲜采摘的莲蓬,漫不经心剥着莲子,远远地听到在讲六道轮回。

众僧以梵语吟唱大段佛经,穿过水面,遥遥听到高僧声音醇厚,以纯正的洛下雅音[1]一字一句讲解道:

“此等众生,虚妄分别,不求佛刹,何免轮回?[2]”

阮朝汐忽然没来由地心神一震,手心松开,几颗莲子咕噜噜滚落落地上。

刹那间,她仿佛遭逢了钟罄嗡鸣,嗡嗡震颤不休,视线越过人群,望向水边端坐讲经的高僧。

“不求佛刹,何免轮回……”她喃喃地道了句,还没想明为什么,心口倏然一痛,一滴泪落在手背。

荀莺初今日的游兴极高,正在兴致勃勃地远眺山景,不经意却瞧见好友潸然落泪,失色惊问,“十二娘?你怎么了?”

“我没什么。”阮朝汐抬手擦去了泪痕,自己也有些疑惑,“最近睡得不大好,精神也不足,总是伤感。”转身冲荀七娘笑了笑,“无事了。”

诸多僧侣齐声念诵佛经,沿着水面远远地传开。

水边的上百个细竹簟已经坐了大半,看穿着举止,俱都是大小士族郎君。念诵佛经的话音刚落,回种种。

不到午时,上山车队越来越多,莲花水池边逐渐拥堵。前来的许多士族郎君,带来了大批家仆部曲,马车牛车把整片山道拥堵得水泄不通,不知哪家的家仆被推挤进了水里,激起一阵不小的骚动。

片刻后,主办这场盛会的荀氏族人赶来,为首一名身穿青色官袍的少年郎君领着众多文掾,去和士族诸郎们交谈。

不知说了些什么,向来眼高于顶、不甘落于人后的士族郎君们即刻停止往前拥堵,不少起身缓缓后退,竟有一小半直接登车走了。

阮朝汐在小木楼高处遥坐,侧耳细听经义;荀莺初噘嘴在身侧坐着。

不巧映证了之前的话,她觉得佛法精妙,七娘觉得无聊至极,两人找人寻钟少白过来,决定留下还是回去。

在小木楼高处等了一阵,身后终于传来一阵脚步声,有人沿着木梯上来,从背后唤了句,“七娘别胡闹!十二郎人早走了。”

阮朝汐和荀莺初两人同时回头。

来人正是刚才远远眺望到,赶去人群里劝说离场的少年官员。约莫十**岁,虽穿着品级不高的青色官袍,但官袍下透出蜀锦袍袖的边缘,玉佩加身,神色矜傲,明显是士族出身的郎君。

来人从木梯扶栏处缓步而上,边走边不冷不热道,

“临时出了变故,十二郎性子不稳重,今日穿戴的服色又不大妥当,三兄特意叮嘱把他送走了。七娘,你也不怎么稳重,还是——”

一句话还未说话,来人看清了荀七娘身边凭栏回头的阮朝汐。

上一章
下一章
目录
换源
设置
夜间
日间
报错
章节目录
换源阅读
章节报错

点击弹出菜单

提示
速度-
速度+
音量-
音量+
男声
女声
逍遥
软萌
开始播放